首页 > 行业资讯 > 新一代抗抑郁药的研发开始了一场“赛跑”。国内哪些企业将率先突破?
行业资讯
新一代抗抑郁药的研发开始了一场“赛跑”。国内哪些企业将率先突破?
2022-11-25
作者:维克奇 来源:维克奇
去分享

众所周知,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等具有巨大市场空间的热门单品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不过,自从强生的重磅产品Spravato和Axsome的核心产品Auvelity在近几年背靠背获批后,以NMDA受体拮抗剂为代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备受市场关注。


与此同时,国内药企不再局限于仿制药的使用,打破跨国制药巨头在国内抗抑郁药市场的垄断,也争先恐后地推出新一代抗抑郁药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开资料显示,抑郁症是全球常见病,全球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挑战的短期情绪反应。特别是当抑郁症复发并变得中度或重度时,它可能会成为一种严重的健康障碍。患者会遭受极大的痛苦,并且在工作、学校和家中表现不佳。在最坏的情况下,抑郁症会导致自杀。


那么抗抑郁游戏经历了什么样的迭代呢?国内外企业参与的行业竞争模式是怎样的?未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激战”?


抗抑郁药发展史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是一种病因复杂、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高致残性疾病。


主流观点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神经递质系统失调,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抗抑郁药。


自 1950 年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 出现以来,抗抑郁药经历了多次产品迭代。


1. 机遇与启示:第一代抗抑郁药


虽然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早在古希腊就有记载,但直到最近,现代医学对付精神疾病的手段还非常有限。直到 1954 年,第一个抗抑郁化合物异丙烟肼才被几位肺科医生意外发现。这种单胺氧化酶 (MAOI) 抑制剂 (MAOI) 最初用于治疗结核病。临床试验没有发现效果,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发现异丙烟肼有提高患者精力的“副作用”。不幸的是,在抗抑郁药临床试验成功并在抑郁症患者中广泛使用后不久,异丙烟肼因发现肝毒性而不得不停药。幸运的是,在1957年,另一种根据MAOI思想开发的抗抑郁药丙咪嗪这种具有三环结构的化合物很快获得了成功。丙咪嗪对60-70%的抑郁症患者有效,至今仍是精神科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制药行业的传统经验认为,许多偶然发现的药物,由于其作用机制复杂,通常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服用第一代抗抑郁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不良副作用,例如心跳加快且不规则、口干、便秘、直立性低血压和嗜睡。正因为如此,研究人员不断合成和筛选异丙烟肼和丙咪嗪的各种类似物,以减少这些副作用。


与此同时,基础医学研究人员正在深入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以来,大量关于抑郁症的神经化学研究成果丰硕,导致两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重新发现,以研究人员 Julius Axelrod 和 Ulf von Euler 为代表,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0 年和 2000 年的 Arvid Carlsson。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突触后神经元要持续感受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必须从突触间隙释放出来。由于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缓慢离开突触间隙,因此神经系统也有两种快速清除神经递质的机制,要么利用突触间隙中的特定代谢酶原位降解(例如,MAO负责单胺氧化酶对神经递质的降解) ) 或通过突触前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质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进行再循环。


在抑郁症的病理条件下,参与情绪调节的神经递质在将信号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方面可能效率较低,并且可能不需要从突触间隙迅速移除。沿着这一思路的后续研究发现,MAOIs 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都可以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 MAOI 抑制负责分解突触间隙中的单胺神经递质的 MAO 酶,而 TCA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5-HT,也称为血清素)再摄取到神经系统中。这导致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的主要致病机制之一是患者大脑中可有效利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显着降低。这个理论被称为“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去分享
在线客服
热线
028-81700200
热线
400-800-5713
敬玉梅
韩先珍
苏亚兰
王若月
白燕
李秋兰
鲜风玲
王思韵
在线服务时间: 工作日 9:00-18:00